首页

搜索 繁体
请收藏本站网址:xiaoshuozhetian.com

第161章 对粮食问题的初步估计(2 / 3)

朱由检相信以他们的聪明才智,后面无须自己再多说什么,就会有大的成就。

第二日,朱由检又召见现为户部尚书的董应举。

原先的户部尚书毕自严已经降为户部侍郎了。

董应举在天启时就担任过工部侍郎和户部侍郎,既然重用他,自然直接给他户部尚书一职,更合适。

毕自严在大的政策方向没什么见识,谈不上多高的能力,不过处理繁杂琐碎的冗务还是可以的,就让他当董应举的下手。

朱由检之所以重用董应举,还是看中他在天启时期有实际从事屯田的经验,对田地管理和实际产量有真切认识。后来又经办铸钱事务,虽然因为人事关系,半途而废

粮食问题还是这个时期内重之又重的关键。

商业税可以加上去,让朝廷增加很多银钱收入,但如果粮食产量不能有充分保障。

遇到连年大灾,无法调运足够的粮食赈灾,无法保证军队获得足够的粮食供应。

那收上来银子再多也没用。

在前几次的会见中,董应举也已经向朱由检详细汇报了他在天启时期屯田的情况。

当时他奉旨屯田,结果因为找不到多少荒地,主要变成了买地屯田,再加少部分人捐助。

一共屯田十八万三千多亩,买来的田为十二万两千多亩,用银近六千两。接受捐赠的田为一万四千多亩,其中锦衣卫都督田尔耕就捐献了七千多亩,占据近一半。开荒得来的田为四万七千多亩。

董应举说当时屯田,几乎没有人肯捐助田地,田尔耕则能慷慨捐田,田尔耕虽是阉党,却也不能说全无奉公之心。

朱由检为此特地赦免了田尔耕死罪,让其先回家反省。

他心中想法是田尔耕这样的人或许将来也可以用。

此举当然招来一些东林系官员的奏疏攻击,不过由于一些倔强到底的硬骨头都被发配充军了,也没掀起太大风浪。

说回正题,按董应举的数字,买来的田占据屯田总额的百分之六十七之多。

董应举愤愤说。

他原本的想法是既然国家下令屯田,那地方上其实有许多闲置不缴纳赋税的田地,地方官自然应该响应国家号召,把这些地献出来给国家屯田用。

谁知这些地方官都不肯提供土地。

他不买田,就没办法屯田,不得已之下才只能买田。

但那些肥沃的,已经开发的好田,价格太高,靠朝廷提供的那点经费买不了多少。

所以买来的田多是最下等的贫瘠荒田

本来屯田是为了安插辽民,结果辽民又都不肯种田,他又只得雇佣佃农来种。

补贴上种子、耕牛,工食钱。

靠近水边的水田,还要另外雇人开河治闸。

在屯种地方还要建造相应的农房、仓场、行台、屯官的官署住宅。

屯田时还被地方官各种刁难

从地方上买来田地还有仓库,结果会地方官说成是投献,将相关人员杖责。

在经历两年屯田波折后,屯田的成本收益情况却还不错,只是屯田规模实在太小,所得有限。

董应举说在天启三年和天启四年这两年中,花费屯田的本钱是两万六千多两,得到的收益折银六万四千两。对应的实际粮食收获是每年三万数千石粮食

而这个收益是国家和佃农按照三七分成的比例分配之后的结果。

也就是国家获得收成的百分之三十,佃农获取收成的百分之七十。

这笔钱扣去成本后是三万八千两,每年一万九千两。

在缴纳赋税和差役杂项后,还有盈余用以养辽人,输送给朝廷。

而且越往后,屯田成本就会越降低,利润会越高。

如果按照董应举这个北方下等瘠田,三七分成的屯田收入,当成是粮食税收。

按照《明神宗实录》记载的万历三十年的耕地面积数是1226万4291顷

一顷是一百亩,也就是明代耕地面积有12亿2千6百多万亩。

就算后面损失掉一些,减少三亿多亩,算成九亿亩,是十八万亩的五千倍,

如果朝廷按照百分之三十的比率收税,那每年从农田上可以获得一亿两左右的白银。

实际上南方的亩产量远远高于北方,种植经济作物的亩产收益又远高于粮食,这个收入的是大大低估了真实可能的收入。

如果按粮食计算,朝廷至少可以征收到一点五亿石的粮食,可以养五千万人。

拿出两千万石,来供应两百万的大军,都是绰绰有余。

这才是符合明朝这样幅员和人口的大国应有的水平。

没道理将近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秦赵等国加起来,已经可以供应百万数量级别供应充分的大军,到了明代反而不行。

实际上董应举屯田因为是按照北方最差的田地来算,一亩田只有九分之五石的粮食收成,这已经是差到无可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